小米SU7的高速爆燃事故,正在引发公众对于小米汽车安全设计的质疑:SU7的车门有没有启动自动解锁?电池的电芯倒置技术有没有发挥效用?智驾是否和此次事件有关联?小米需要回答不少疑问。
文 | 杨俏 刘冬雪
编辑 | 李原
运营 | 步鸟
一场令人痛心的意外、三条花季生命的消逝,让小米汽车卷入了史上最大的安全危机之中。
3月29日晚上22点44分,一辆橄榄绿色小米SU7行驶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。车上载着三位应届女大学生,她们此行的目的是从武汉去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制考试。
当这辆车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,以116公里/小时持续行驶至池祁路段时,由于当地施工修缮,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,改道至逆向车道。车辆未及反应,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,三位女生全部遇难。系统最后确认车辆时速约为97公里/小时。
事发后,有自称系车乘人员家属对媒体表示:“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,电池爆燃。”这也进而引发了公众对于小米汽车安全设计的质疑。
4月1日,小米在港股市场股价重挫5.49%。而雷军在4月1日晚间,也做出了回应。他表示:“由于事故还在调查,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,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。等到此时,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,我必须站出来,代表小米承诺:无论发生什么,小米都不会回避,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,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,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。”
▲ 雷军回应。图 / 微博
车门解锁失效?
4月1日晚间,每人Auto联系到了事故车辆驾驶员罗晴(化名)的父亲罗强(化名)。罗强家住湖北,他表示:女儿驾驶的小米SU7标准版是由她的男友购买,在2024年10月提车。购买后,SU7一直由女儿驾驶,与其男友的手机绑定。
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,女儿男友手机弹出了警示消息,他将消息通知给了罗强。“我马上奔去现场,到达时已经2点半,现场被清理干净了,女儿的遗体也被运送到殡仪馆了。”
罗强从交警处了解到,车辆碰撞后,“一位过路司机和医护人员”尝试施救打开车门,但未能成功,只破窗救出了一位后排乘客,“她没有被烧伤”。当施救人员想再救主驾、副驾乘客时,火势已经蔓延起来、无法靠近。而获救乘客,也因伤势过重、抢救无效去世了。
三天后,针对上述事故,小米汽车才做出官方回应。
▲ 小米汽车回应。图 / 微博
小米表示:在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,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,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,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。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,于3月30日赶往铜陵,配合警方提交了公司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,并且,专项组也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了联系,全力协助善后事宜。
不过据罗强称,截至目前,小米方面没有任何人联系自己,反而是他多次主动联系小米汽车客服,但没有获得回音。
罗强表示,和很多年轻人一样,女儿对智能驾驶深信不疑,不止一次向周围的人介绍该功能的安全方便,还曾在春节期间使用智驾往返于湖北和佛山。虽然他时常提醒女儿,智驾技术还不完善,不要盲目把自己生命交到系统手里,但女儿依然十分依赖智驾。
根据小米汽车公布的信息摘要显示,在事故发生前,上述车辆确实启动过智驾。
车辆NOA在22:44:24提示“请注意前方有障碍”,发出减速请求,并开始减速。22:44:26~22:44:28之间,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。
也就是说,从NOA发出提示到事故发生,只有2秒左右的时间差。
事故发生后,也有人质疑小米车门为何锁住。
小米对此的解释是:若遇到车辆断电、车门锁死的情况,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。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,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。
而此次事故中,考虑到碰撞车速达到了近百公里/小时,车门有可能发生严重变形,且舱内人员很可能丧失意识,机械把手或许并不足以保证乘客打开车门逃生。
根据国标要求:当车辆发生足以使安全气囊弹出的碰撞时,所有车门应自动解锁。
高赫是一名新势力智能驾驶从业者,他对每人Auto解释道,车门打不开是由车身控制系统负责。发生碰撞后,车辆应通过碰撞传感器检测到撞击,并立即解锁所有车门,以便乘客能够快速逃生。“但这一过程依赖于车辆的小电瓶供电,若线路因碰撞受损,可能导致电子开关失效,此时仍需要使用手动解锁装置。”
电池保护是否有效?
从现场流出的视频和家属发声判断,此次碰撞事故中的电池燃烧和火势蔓延速度十分迅猛。这也不免让人质疑:小米SU7的电池安全性如何?
电池行业人士王研告诉每人Auto,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的直接诱因通常与电池内部短路相关,而短路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,包括电池材料缺陷(如隔膜、电解液)、BMS(电池管理系统)失效、外部碰撞等。
电池管理系统在防止电池过热和热失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负责监控并调节电池的工作状态,及时导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,避免电池包内部热量积聚。
因此,尽管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电芯层面的问题,但一个科学设计且高效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显著降低这种风险,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车辆的安全性能。
特别是在遭遇碰撞时,如果热管理系统失效,则更易触发自燃事件。
▲ 2025年3月24日,北京,近50位市民游客走进小米汽车工厂。图 / 视觉中国
去年,小米汽车官微在“小米SU7答网友问 ”中曾提到,为进一步提升产能,小米SU7标准版除了弗迪电池外,还新增了宁德时代的电池。5月20日0时开始锁单的标准版订单,会随机分配电池版本。
此外在小米SU7发布会上,也曾展示过一项动力电池方面的新技术—— 电芯倒置技术。
顾名思义,传统动力电池中的电芯和泄压阀是正置的。而在极端情况下,电芯内部因为热失控而产生的明火和有毒气体会向上喷,直接侵蚀驾驶舱。而小米汽车采用的电芯倒置方案可以实现电芯、泄压阀和极柱同时倒置。一旦电池发生热失控,明火和有毒气体是向下排,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对车内乘员的伤害。
▲ 小米汽车电芯倒置技术。图 / 小米汽车
对此,遇难者家属罗强也表示了质疑:“小米说电池起火会往下喷,为什么出事时会烧得这么快?”
事实上,小米的电芯倒置方案确实起到过一定作用。
去年9月,在南京南站附近道路上,一辆小米SU7曾发生交通事故,车辆冲出车道撞向隔离花坛区,撞击导致电池内部发生局部短路,出现短时冒烟和明火。不过,明火没有迅速蔓延到全车,最后被消防人员赶到扑灭。调查显示,车上乘客只是受碰撞冲击受伤。
但据界面新闻报道,一位小米汽车内部人士透露,标准版本的小米SU7没有配备电芯倒置技术,可能相较其他版本(Pro和Max版)在电池安全方面存在差异——而此次的事故车是标准版的小米SU7。
AEB为何没有触发?
此次事故发生后,也正在引发全行业对智驾狂奔、安全警示是否到位的深刻反思。
高赫告诉每人Auto,在即将发生事故时,智能驾驶系统可能会直接退出,将控制权交还给驾驶员。如果智驾系统检测到零部件故障或异常情况,它也会抑制自身功能,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。
同时,在突发火情等紧急情况下,智能驾驶系统也可能不会启动自动靠边停车等安全功能。“即使技术上有可行性,考虑到安全归责问题,很多车企也可能会选择不实现此功能。”
也有人提出质疑,此次事故发生时,AEB(自动紧急制动)功能为何没有触发?
小米汽车在4月1日晚间回应:“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(FCW) 和紧急制动 (AEB) 两个子功能,作用对象是车辆、行人、二轮车三类目标,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-135km/h之间。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,目前不响应锥桶、水马、石头、动物等障碍物。”
小米曾在发布会上介绍,小米SU7在AEB功能下,曾实测在135公里/小时时速下,可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故障车并刹停。其挑战夜间120公里/小时识别静止故障车等项目时,小米SU7 AEB也顺利通过。
▲ 小米SU7主动安全极限测试。图 / 小米汽车
高赫分析称,AEB系统除非被驾驶员手动关闭或者车辆出现故障,否则会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启动,即使在智能驾驶模式下也是如此。但从小米官方回应来看,障碍物只限于车辆、行人、二轮车三类物体。这也解释了为何这辆事故车辆的AEB并未触发。
但他也提到了,AEB的设计原则是车企宁愿偶尔漏触发,也不会误触发,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急刹车等情况。
据小米公布数据,驾驶员在接管驾驶后,曾经操作过方向盘转向:“22:44:25小米NOA被接管,开始进入人驾状态,方向盘往左转角22.0625度,制动踏板开度31%;22:44:26方向盘往右转角1.0625度,制动踏板开度38%。”
而业内目前普遍采用AEB的原则是“人驾优先”。
简单来说,驾驶员在AEB介入前,如果已经采取了制动、转向等避让动作时,系统可能会优先执行驾驶员的操作,退出紧急制动状态。反过来,AEB通常是在驾驶员无法及时反应时才会介入。
另据一位车企智驾从业者刘启表示:智驾系统和电池起火是两个独立的系统,不应该联系在一起。
“电池起火事件本身并不直接由智驾系统管理。事故是因为车辆对前方障碍物识别过晚,导致AEB未能及时触发或即便触发也无法避免碰撞,这更多地反映了感知系统的局限性。”
▲ 小米SU7主动安全。图 / 小米汽车
不论如何,当事故调查报告还未完全清楚之前,这场看似偶然的燃烧事件,也揭开了智驾在技术跃进与安全平衡之间的深层矛盾。
如今当一款售价不足1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,都可以做到自适应巡航、AEB、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,大众消费者在这样的“全民智驾”营销下,真的可以将自己完全交给汽车了吗?
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,尽管智驾技术在不断进步,但其可靠性仍有待提高。特别是在面对复杂路况时,仍需以人类驾驶员的判断为主导。在享受智驾带来便捷的同时,不应忽视人类在驾驶过程中的核心地位。
(文中高赫、王研、刘启均为化名)
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,侵权必究。